鹿道森+《女心理师》,揭示了一群孩子的隐痛
「请停止校园霸凌吧!」
鹿道森用生命发出沉重的呐喊。
童年不被爱的孤独、被欺凌却得不到保护等多重伤害,让他更加渴求被爱,可父母对他情感需求的忽视,使他在风雨飘摇中被迫长大。
鹿道森遗书中提到校园霸凌
农村留守儿童、山区孩子、校园霸凌受害者……他给自己的这些标签,许多人都深有同感,并在鹿道森微博评论区回忆自己相似的苦楚。
「我也曾满眼星光地看着这世界,如今双脚现金泥泞里,走一步陷一尺,无法动弹。」为什么时隔多年,鹿道森仍走不出年少时的痛?
他其实没做错什么,他只是比较安静乖巧,行为举止也没有刻意模仿女生,却因「男生就应该调皮捣蛋、打架斗殴随便出口成脏才能叫男孩子」的偏见而遭受欺负甚至侮辱。
在漫长的校园霸凌中成长的他,数年来,心中的伤口从未愈合。
不要忽视来自孩子的恶意
「小孩子能有什么恶意?」
当孩子受到欺负,部分家长和老师总会以为这只是孩子间的玩闹,殊不知,它带给了孩子怎样的噩梦和伤害。
哪怕成年之后,小时候遭受「校园霸凌」的痛苦无望仍挥之不去。
什么是校园欺凌?《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<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>的通知》中指出:发生在校园、学生之间,一方(个体或群体)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(个体或群体)身体伤害、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。
较早开展校园欺问题相关研究的凌挪威学者Dan Olweus给出的定义更为直白: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,就是遭受了欺凌。
孩子遭遇校园霸凌,受伤的可不只是身体,精神上自卑恐惧、孤独、抑郁,甚至产生自残自杀倾向,而情绪问题又会引发胃痛、头痛等身体疾病。身心受创之下,被欺凌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,严重的以至被迫逃学休学。
要知道,精神的折磨比身体的伤更深更痛,没有被打骂,被孤立的冷暴力就足以将孩子一步步逼向抑郁、自杀,但却又最容易被师长忽略。
小A每次值日时,同学都故意将食堂的地面、桌子弄得乱七八糟,让他花很长时间清理、被老师批评,而欺负他的同学却没被老师发现也没受惩罚。开展小组活动时,同学都排斥与小A搭档,或把大家都不愿干的活分配给他。
长年累月的孤立和冷落之下,小A再也不愿上学。而他所受的伤害,并不是休学就能治愈。
沈旭在公益论坛上作校园欺凌议题演讲
公益组织「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」创始人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旭,关注校园欺凌议题近10年,在日慈公益基金会举办的「2021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」的演讲中说道:「2020年我接的26个儿童、青少年自杀个案中,有三分之二都跟校园欺凌有关。」
她这些年所接触的自杀个案中,大部分孩子都因被长期排斥而催生出抑郁自杀倾向。
这些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受欺凌情绪就走向极端,但长期的欺凌让他们的身心不堪重负。
▲
关于校园欺凌的完整演讲
被欺凌的阴影,
扭曲的价值观
当孩子深陷在不友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,默默承受着欺凌而长此以往得不到帮助,将会长期影响着他的成长,甚至可能是终其一生也无法愈合的伤痛。
热播剧《女心理师》中有个个案,莫宇小时候因没帮同学打扫卫生而遭到霸凌,被造谣、排挤和嘲笑。回家跟爸妈诉说后,他得到的不是安慰,而是冷冰冰的质疑:「不是你先招惹他们,他们怎么会欺负你?如果别人不喜欢你,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」
父母的不理解更让莫宇觉得,遭受欺负错在自己,不帮别人就会被孤立的错误心理悄然扎根。
放学后发现同学被欺凌,他害怕被孤立而没有勇气阻止,哪怕心中饱受煎熬,尽是焦虑愧疚和无力感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,鹿道森在遗书中提到遭到校园霸凌时不被家长理解的痛苦:「家里人总说我不爱说话,不喜欢打招呼,可从没人想过一个人会变成这样的原因。」
带着这样阴影长大的莫宇形成了「讨好型人格」,发廊推销会员卡、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工作、甚至聚餐被迫挡酒付钱,各种无理要求他都不懂得拒绝。
就像沈旭在「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」上所说:「一个人在长期遭受孤立、威胁、嘲笑之后,负面的言语和情绪攻击,可能会对大脑神经造成损伤,生理性的慢性损伤造成的精神伤害是很严重的,一定程度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、看待世界的态度。」
也就是说,孩子儿时遭受欺凌而又没人拉他一把,这个阴影将会影响着他日后的性格、处事方式和价值观,甚至还可能变成另一个霸凌行为者,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。
图源网络
请不要忽视来自孩子的恶意,校园欺凌其实并不遥远。
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(NSRC)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(CEPS),从2014年至2016年追踪了28个区县112所城乡学校的10279名初一学生,结果显示:有将近一半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(49.6%),37.7%的初中生受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,而在校园里遭到身体暴力伤害的初中生达到19.1%,网络暴力的发生率则为14.5%。
本该阳光纯净的校园里,竟潜藏着噩梦般的伤痛。
在整个校园霸凌行为中,所有人都是受害者。无论对施暴者、被欺凌者还是目击者,带来的都只有深深的伤害。
电影剧照
原生家庭的影响,是导致孩子在社交、情感、心理、认知和行为的发展上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。
当孩子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,父母疏于关心,未能及时发现子女出现问题,或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与子女沟通、过多使用语言行为暴力,孩子遇到问题不愿与父母诉说、无法诉说,继而催生心理障碍。
反之,家长过度溺爱,也会造成孩子产生任性、骄横等不良性格。
学校作为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场所,如果一味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法治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,或出事后为校誉而急于息事宁人,也会导致学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。
从孩子的心理因素来看,不接受差异是导致欺凌出现的重要原因,孩子们不懂得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人,同时也害怕自己与别人有所不同。
电影剧照
另外,有些孩子积蓄的负面情绪未能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,也会把欺凌当作情绪爆发的出口。
在中国儿童心理赋能公益论坛上,沈旭还指出了一个因素——团体文化的影响。一旦孩子跟团体的喜好不同就有可能遭到排斥,为了融入其中,他唯有讨好。就算见到异己遭受欺凌,也可能被迫成为旁观者甚至跟随者。
当「试探性」的欺凌行为发生,被霸凌者逆来顺受或无力反抗,施暴者就有可能更为肆无忌惮。
对校园欺凌say no,
不止事后补救
欺凌大都发生在「隐秘的角落」,当被看见时,孩子往往被「折磨」已久。
摆脱沉默的噩梦,对校园霸凌说「不」,不能只靠勇敢。
为了不再有受欺凌的孩子深陷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,父母和学校都责无旁贷。
有研究表明,若孩子童年时能得到父母高质量的陪伴,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,长大后更容易让人喜爱,更有自信心和自尊心。在陪伴中,父母应多聆听孩子的想法,关注孩子的需求并及时给出回应,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,用多一些耐心和尊重,为他们营造安全的避风港。
图源网络
父母的爱和包容、温馨的家庭氛围,就是给孩子最强有力的保护。有了稳稳的安全感,孩子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全情投入,也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社交能力、建立高质量的友谊和稳定的人际关系。
一旦孩子遭受校园欺凌,家长应耐心倾听,让他知道爸妈会跟老师沟通。最好带着孩子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,让他知道,父母永远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。
孩子被欺负,很有可能真不是他的错,不要只想着让孩子反省「别人为什么这样对你」,把它看作过分打闹不当回事。
若孩子受到严重伤害,家长在向学校反映的同时,也要向心理老师、咨询师或专业组织寻求帮助。
如果发现孩子欺负别人,必须予以严厉惩戒,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。
一个美国男孩在校车上欺负同学,被爸爸惩罚禁止坐校车三天,独自跑1.6公里上学。
「霸凌别人是我绝对不能容忍的。」爸爸说道。
有效预防欺凌行为和暴力事件的发生,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的危险性,离不开教育。
作为儿童身心成长的摇篮,学校必须充分重视霸凌事件,可设置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课程,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冲突,学会与人和谐相处,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,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,调节学业压力,营造积极、有爱的班级和校园环境,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。
在日慈的心智素养课程中,《积极关系》课程包通过漫画情景故事让学生认识欺凌,并明确辨别情景故事中的欺凌者、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行为及其所受到的伤害,理解他们的感受,通过漫画创作、即兴表演思考应对欺凌的方法和创造「零欺凌」的教室环境,让孩子学会对欺凌说不!
「因为自己曾被欺负过,所以不会让别人有这种感受。」
当越来越多孩子得到正确引导,对欺凌有充分认识,学会感知身边的美好,他们才能在积极温暖的氛围中自信成长。
就如一位常年上日慈心智素养课程的老师所说: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,把点滴的爱从容不迫地融进课堂,融进学生的生命,让学生慢慢获得内在生长力量。」
除了关注被欺凌者,还有研究显示,霸凌行为者成人后发展成反社会行为的机会也高于一般人。
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,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,都要予以心理安抚和治疗。鼓励被欺凌的孩子勇于求助,学会保护自己、重塑信心,重拾对这个世界的热爱。
同时,对施暴的孩子,学校应给予严厉处罚,并促其反思改过,引导其他学生从中受到警示。
若对校园暴力纵容,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
电影剧照
愿所有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,愿孩子的每一种情绪,都能得到善意的回应。
愿所有玫瑰少年都能找到心的出口,像《女心理师》中的莫宇那样,与童年的自己和解:
「你不需要打过他们,你只需要保护好自己。」
一些可以求助的渠道
中国检察网-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区
北京、上海、陕西、连云港等地未成年人保护热线:12345
广州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热线:12349-3
广州青少年服务台:12355
深圳、内蒙古、辽宁、江西、广西等地未成年人保护热线:12355
大家都在看
点个 在看 ,让受伤的孩子学会保护自己~